为什么东洋派西洋派苏俄派都没有找到救国之路,偏偏没出过国的毛泽东找到了?
本号为“思想之电”又一原创平台,欢迎加盟!
提示: 点击上面蓝色“沧海之瓠”∧即可关注 。关注后点击右上的小人选择置顶公众号就可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消息。要想第一时间看到可点击公众号右上角设置“置顶”。
原标题:
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
张若冲
我认为首先来自于中国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,尤其是古典哲学。毛泽东诞生于清朝末年,少年时受的是传统教育,有很深的古典文化基础,他的诗词文章都证明了这一点。
我们无论是看毛泽东的诗词还是书法,那种如江海决堤的汪洋恣肆,无不使人感到水的雄浑与优美。读毛著除了这样的感觉,还为其中的哲理智慧所折服。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曾醉心于王阳明的心学,有《心之力》为证。但毛泽东的哲学智慧不仅限于王阳明的心学,我们从毛泽东的著作或实践中,可以清晰地读出老子“上善若水”之智,《易经》阴阳变化之理。
大道至简至易。毛泽东对“什么是军事”的论述可谓深得大道简易之理,他说:“什么是军事?就是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”您是不是觉得太简单?不错,越是真理越明了,越是大道越简洁。这种大白话也只有毛泽东能说得出,看似浅显,实际上深入浅出。这不正是老子说的: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吗?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出来的十六字诀:“敌进我退,敌退我追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。”不是深谙易经的变通之道和水的以柔克刚之智吗?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高深之基。
关于政治的论述也是如此。毛泽东说:“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敌人搞得少少的。”可是现在有些左派,总是喜欢求全责备,稍有不同见解就要批判、打倒。这是毛粉所为吗?若冲以为未得毛泽东思想的真传。
人是社会的动物。人的知识文化、思想意识来自于千千万万前人的社会实践,是千百年来人类的集体意识成就了今人的伟大。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是毛泽东成为巨人的历史渊源。
界,肯定读到不少马列主义著作。
在战争年代,弄到书读不容易。据张闻天回忆,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读马列书很起劲,认真阅读了《国家与革命》、《两个策略》、《共产主义运动中的“左派”幼稚病》等著作。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研读马列主义最多的时期,也是最高产的时期。《实践论》、《矛盾论》、《论持久战》、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》、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、《论联合政府》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著作。当然全国解放后,毛泽东也没有放松马列主义的研究。他的著作和讲话中常常引用马恩列斯的语录。毛泽东的马列主义不是停留在嘴上,而是深入心里,落实到行动中。对马列主义研究最透彻、最能灵活运用者,非毛泽东莫属。
毛泽东总结马克思理论曾说:“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絮,归根结底一句话:造反有理”。足见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透彻。可以说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成为巨人的时代力量。
三、毛泽东能融通中西
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,中国出国留学、探求真理的进步人士一批接一批,
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,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商品社会和工人运动。他的理论指导城市工人运动得心应手,如俄国,列宁就是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。但对中国这个农业为主、工业落后的大国,却不能照搬俄国的做法。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者,就是不懂这一点,不懂变通,不懂得老子和《易经》的变通之理,不懂马列主义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;只懂得搞工人运动,一味地搞城市暴动,妄图通过夺取中心城市快速取得革命胜利。结果导致革命的失败或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。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。
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农民的深入调查研究,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,那就是“以农村包围城市,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。”这一正确路线,是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。
四、毛泽东有心系人民的大慈大悲情怀
毛泽东或许天生就有慈悲情怀,而童年时代农村的生活强化了这种情怀。毛泽东的父亲很精明,用做生意积攒的钱买了不少田产,出租给农民种。有时让毛泽东去收租,当看到农民实在困难交不起租,毛泽东很同情,并主动减租。他还对父亲趁农民困窘时乘机收购农民田产的行为极为反感。因此,受到父亲的责骂和处罚。因不满父亲的做法,毛泽东愤而离家出走,以此来反抗父亲的压迫。那些孔夫子的信徒或只知道“私”字者,一定会对毛泽东的这种行为斥之为“大逆不道”。
毛泽东一生经历坎坷,几起几落,但意志坚强的他,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落泪。但毛泽东却常常为百姓痛洒热泪。仅长征路上,毛泽东就曾四次为穷人和普通战士落下悲悯之泪。
毛泽东说过:“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,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……”
一是因亲人遭难而流泪。
举几个最典型的例子。最亲爱的母亲去世时毛泽东伤痛欲绝;闻爱妻杨开慧遇害时痛彻心扉;长征途中因贺子珍险些丢失而心痛落泪;闻长子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而泪流满面。
或许毛泽东的悲悯情怀源于母亲的信佛积善。当我们读到毛泽东的《祭母文》和两副挽联时,会体悟到那发自肺腑、感人至深的悲痛。
两副挽联,一副贴在大门口,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:
春风南岸留晖远;
秋雨韶山洒泪多。
疾革尚呼儿,无限关怀,万端遗恨皆须补;
长生新学佛,不能住世,一掬慈容何处寻。
二是为战友和同志遇难或离别时落泪。看到长征战士牺牲时心痛而泣、得知贺龙遇害时悲泪盈眶、亲密战友周恩来逝世时默默流泪、陪伴15年的卫士长离别时相拥而泣……
三是为苦难的百姓而洒泪。长征途中看到穷苦的“干人”热泪盈眶;阅读庆霖的人民来信悲泪暗涌;惊闻唐山大地震嚎啕大哭。
毛泽东的每一次落泪,都是伟人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,是人民领袖大慈大悲的显现。
五、毛泽东有始终如一的革命信念
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从容不迫,文质彬彬,那样温良恭俭让。革命是暴动,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”。毛泽东在《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》中的这段话表明,干革命就会有牺牲,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行的。毛泽东历经清、民、共三朝,从来没有停止过革命,不愧为伟大的革命家。
正如毛泽东自己说的,他一生爱造反,信奉“造反有理”。童年造父亲的反;青年造军阀的反;壮年造国民党的反,造日本的反;老年造美、苏帝国主义的反,造官僚主义的反。造反精神贯穿毛泽东一生。
但伟大的革命英雄对人民群众却有天然的同情。革命的目的就是反抗压迫和剥削,为人民群众谋福利。所以毛泽东衷心地热爱人民、亲近群众,与人民群众有鱼水之情。我们看毛泽东一生的著作和讲话,关于群众的语录不计其数。
若冲2017/10/2
作者:张若冲;来源:沧海之瓠